和心理師聊一聊-4|認知治療

by - 11月 19, 2022


認知行為治療是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,其中的認知療法,主要是在改變對事情的解讀方式,導引個案從負面解讀到客觀看待。

焦慮、不安其實是自己想出來的,自己嚇自己

我的狀況是,當事務所收到來信之後,大樓管理室會在手機APP上通知。有一段時間,我看到APP的來信通知就會緊張,擔心是不是不好的消息,心裡就一直掛記著,無法放鬆用餐,直到看見信件內容之後,才解除焦慮。而會有這個現象,大概是因為某次不如預期的院檢文書,以及後續所經歷的負面感受而引發。

心理師說,你這樣對自己太不公平

心理師邊詢問邊引導,要我先回顧法院的來信裡,傳遞出怎樣的訊息?不同性質的訊息帶來哪些不同的感受?

我試著將法院來信的性質分成好消息、壞消息、以及中性的訊息。

心理師再問,出現壞消息的頻率有多高?壞消息中的「不如預期的壞消息」頻率又有多高?例如一週幾次?二週幾次?一個月幾次?如果出現的頻率很低,那你有需要每天為他提心吊膽嗎?

你會感到焦慮,是因為你把每一天的訊息通知都解讀成「100%的壞消息」,但如果你以過往的事實證據為基礎,就會發現不如預期的壞消息的出現比率其實是很低的,你卻把每次的訊息通知都解讀成壞消息而感到憂慮,你這樣對自己太不公平了。

這就是認知治療,情本身其實沒有改變,但透過改變自己對事情的解讀、看事情的角度,也就是調整認知,以其他更中性的方式看待事情,就可以降低自己的負面情緒,回到不影響日常生活的範圍

若將焦慮程度分成0分到10分,過往我焦慮程度可能有7分,因而影響了我的日常功能,例如噁心沒胃口,但在調整認知之後,且持續練習,現在的焦慮程度可能降到3分,或許還是會有點在意,但不會一直掛記著。


繼續閱讀:

You May Also Like

0 意見